## 履约保函 vs 预付款保函:商业合同里的两张“保险单”
在建筑工程、大型采购等商业合作中,合同双方常需要一种“信任担保”来确保交易安全。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就是这类担保工具,它们由银行或担保公司出具,像“保险单”一样守护着合同各方的利益。
一、 履约保函:承包商的“干活保证书”
核心作用: 确保承包商(或卖方)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合同义务。
谁申请?谁受益?
承包商(卖方)向银行申请开具。
受益人通常是业主(买方)。
担保内容: 承包商如果违约(如拖延工期、质量不达标、中途跑路),业主可凭保函向银行索赔,获得资金补偿以弥补损失或另找他人完成项目。
生效与失效:
生效:一般自开具之日起生效,或按合同约定生效。
失效:通常是项目完工验收合格之日,或合同约定的质保期结束之日。
通俗理解: 业主怕承包商不好好干活或干砸了,要求承包商找银行开个“保证书”。如果承包商真出了问题,业主就拿着这个“保证书”找银行要钱,用于补救损失。相当于银行给业主吃了个“定心丸”。
典型场景: 建筑总包合同、大型设备供货与安装合同、政府工程项目。
二、 预付款保函:业主的“预付款保险栓”
核心作用: 保障业主(买方)提前支付的预付款安全。
谁申请?谁受益?
承包商(卖方)向银行申请开具。
受益人同样是业主(买方)。
担保内容: 业主按合同预付了款项(比如用于购买材料、启动项目),但如果承包商没按约定使用这笔钱(如挪用、卷款跑路),或者根本没开始履约,业主可凭保函向银行索赔,追回预付款。
生效与失效:
生效:一般自开具之日起生效。
失效:关键点!通常是合同约定的预付款被后续工程款/货款逐步抵扣完毕之日。(核心差异点)
通俗理解: 业主要先付一大笔钱给承包商启动项目,但又怕承包商拿了钱不办事或乱花钱。于是要求承包商找银行开个“保险单”。如果承包商乱来或消失,业主就能凭这个“保险单”找银行把预付的钱要回来。相当于给业主预付的钱加了把“安全锁”。
典型场景: 合同约定业主需支付大额预付款(如合同总额的15%-30%)时。
三、 关键差异:一张表看懂核心区别
| 特点 | 履约保函 | 预付款保函 |
| :----------- | :--------------------------------------------- | :--------------------------------------------- |
| 核心目的 | 保证承包商履约(干活) | 保证业主预付款安全(别乱花/别跑路) |
| 担保对象 | 承包商的整个合同义务履行 | 业主预付的那笔特定款项 |
| 失效条件 | 项目完工验收或质保期结束 | 预付款被完全抵扣/返还完毕 |
| 业主关注点 | 承包商能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 预付的巨额资金是否有保障 |
| 承包商风险 | 履约不力导致银行赔钱,自身信用受损 | 未妥善使用预付款或未能履约导致银行追偿预付款 |
| 通俗比喻 | “质量与工期保证金”(银行兜底版) | “预付款押金条”(银行担保版) |
四、 使用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1. 读懂条款,尤其是索赔条件: 保函是“见索即付”还是有条件索赔?这对受益人能否顺利拿到钱至关重要。“见索即付”保函银行见到书面索赔就得付款(非常严格),有条件索赔则需要提供承包商违约的证明。
2. 紧盯失效日期: 特别是预付款保函,一旦预付款扣完,要立即办理注销,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银行费用。过期保函自动失效。
3. 金额与期限要匹配: 履约保函金额通常是合同额的5%-10%,覆盖潜在违约损失;预付款保函金额就是预付的数额。期限必须覆盖到合同义务完成或预付款抵扣完。
4. 选择可靠的开立行: 银行的信用等级直接影响保函的接受度和兑付能力。
5. 明确管辖法律与争议解决: 保函适用哪国法律?争议在哪里解决(诉讼或仲裁)?这点在跨国交易中尤为重要。
总结:
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如同商业合同中的“左膀右臂”。履约保函盯着“结果”——保证活能干好;预付款保函管着“启动资金”——保证钱不白给。理解它们的作用、区别和关键条款,企业才能有效管理合同风险,促进交易顺利进行,让信任在银行信用的加持下更加稳固。用好这两张“保险单”,是商业智慧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