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领域,保函是一种常见的保证合同顺利履行的担保方式。然而,近年来,与工程运营相关的保函风险事件频发,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因此,深入了解工程运营保函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管控,成为工程建设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之间通过保函来保障履约的行为也越来越常见。保函作为一种担保方式,在促进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减少资金占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方对保函的性质、法律后果认识不清,或在保函实践中出现滥用情形,导致工程运营保函风险日益凸显。常见的问题包括:
盲目使用保函:一些企业对保函缺乏充分认识,盲目使用保函作为担保方式,未对自身能力和风险进行评估,导致无法履行保函义务。
保函条款不清晰:保函条款模糊不清或存在歧义,导致各方对权利义务的理解不同,引发纠纷。
滥用保函:一些企业利用保函进行恶意竞争,或在没有能力履行合同的情况下,通过保函拖延履行期限,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
保函金额过高:部分发包人要求承包人提供过高的保函金额,导致承包人资金占用过大,影响工程进度。
面对日益凸显的工程运营保函风险,如何有效管控,成为工程建设各方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风险管控措施:
提升风险意识: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应加强对保函的学习和认识,充分了解保函的性质、法律后果和风险,避免盲目使用保函。在提供或要求提供保函时,应结合自身能力和项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避免保函金额过高或过低,导致无法保障各方利益。
完善保函条款:保函条款应清晰明确,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的条款。建议各方在保函中明确约定保函的适用范围、生效条件、免责条款、争议解决方式等,减少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合理使用保函:保函的使用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避免滥用。发包人不应将保函作为承包人中标的条件,承包人也应避免在没有能力履行合同的情况下使用保函拖延时间。
加强沟通协调:在保函使用过程中,各方应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解或纠纷。如出现问题,应及时协商解决,避免矛盾激化。
引入第三方机构:工程项目各方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由其提供担保服务,减少工程项目各方的资金占用,降低风险。
某建筑公司承接了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合同规定需提供履约保函。该公司为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为顺利中标,盲目提供了高额履约保函。但在工程进行中,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施工,导致无法履行保函义务,不仅要承担违约赔偿,还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
风险点分析:该公司盲目使用保函,未对自身能力和风险进行评估,是导致风险发生的关键。在提供保函时,应充分评估自身资金实力和项目风险,避免保函金额过高导致无法履行。
工程运营保函在促进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潜藏着一定风险。工程项目各方应加强对保函的认识,提升风险意识,采取有效管控措施,避免盲目使用保函,合理使用保函,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