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活动中,尤其是大型项目合作或招投标过程中,保证履行合同义务往往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手段。而履约保函和履约保证书,正是提供此种担保的常见法律文件。它们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履约保函和履约保证书究竟有哪些区别?在实际应用中,又该如何选择使用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帮助您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履约保函:履约保函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应保证人或担保人的申请,对合同当事人之间约定的义务进行担保,并承诺在出现违约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一种信用担保工具。
履约保证书:履约保证书是保证人或担保人出具的书面文件,用以担保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它是一种民事法律文件,不具备金融机构的信用背书。
履约保函:适用于合同金额较大、涉及资金需求或跨地域合作等情况。例如,工程建设项目、国际贸易交易等。银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合同履行提供担保,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风险,增强合同的可信度。
履约保证书:适用于合同金额较小、交易风险较低或双方互相信任的合作场景。例如,日常采购、内部合作等。履约保证书由保证人或担保人出具,无需涉及金融机构,流程相对简便。
履约保函:
《金融机构信贷政策》规定,银行作为具有金融监管背景的第三方机构出具保函,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风险。 保函金额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合同需要灵活设定。 保函有效期内,银行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规定,当出现违约时,银行将直接进行经济赔偿,无需诉诸司法程序,节省时间和成本。履约保证书:
由保证人或担保人出具,无需涉及金融机构,《担保法》规定,流程相对简便,适合双方互相信任的合作场景。 对于合同金额较小、交易风险较低的情况,履约保证书可以提供足够的保障,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履约保函:
申请履约保函往往需要一定的手续费和管理费,增加了交易成本。 银行在出具保函前会对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存在一定审核时间,不适合紧急的情况。 如出现争议,银行有权《商业银行法》规定,要求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可能延长纠纷处理时间。履约保证书:
履约保证书的保证人或担保人往往是合同的一方,《合同法》规定,一旦出现违约,可能影响其信誉和后续合作。 履约保证书的保证责任《担保法》规定,仅限于保证人或担保人的个人财产,可能无法完全覆盖合同损失。 履约保证书不具备金融机构的信用背书,《民法典》规定,在跨地域合作时,可能影响合作方的信任度。履约保函:
银行出具的履约保函具有独立性,《担保法》规定,银行不以被保证人或担保人的债务履行情况为条件,而以申请人的要求为条件提供担保。 保函的效力不以被保证人或担保人的同意为前提,《合同法》规定,具有强制执行力。 保函的效力不随被保证人或担保人的变更而改变,《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履约保证书:
履约保证书的效力取决于保证人或担保人的信誉和资产状况,《担保法》规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保证人或担保人有权《合同法》规定,在合同履行前撤回保证,保证效力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履约保证书的效力《民法典》规定,仅限于保证人或担保人的个人财产范围,可能无法完全覆盖合同损失。履约保函:
银行出具履约保函后,即承担保证责任,《担保法》规定,当出现违约时,银行应直接进行经济赔偿。 如银行拒绝赔偿或拖延赔偿,《商业银行法》规定,保证人或担保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并可申请司法程序强制执行。 银行在审核过程中存在过失,《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导致合同损失扩大,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履约保证书:
保证人或担保人出具履约保证书后,《担保法》规定,即承担保证责任,当出现违约时,应直接进行经济赔偿。 如保证人或担保人拒绝赔偿或拖延赔偿,《合同法》规定,被保证人或担保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并可申请司法程序解决。 保证人或担保人故意或过失提供虚假保证,《民法典》规定,导致合同损失扩大,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一家工程建设公司中标了一个跨省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合同金额高达数亿元。为了保障项目顺利进行,甲方要求提供履约担保。该公司面临选择履约保函或履约保证书的难题。
该公司选择向银行申请履约保函,银行经过审核后出具保函,承诺在出现违约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该保函具有独立性、强制执行力和稳定性,有效保障了甲方的权益。同时,保函金额可根据项目需要灵活设定,且银行直接赔偿无需诉诸司法程序,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若该公司选择出具履约保证书,则由公司自身提供保证,一旦出现违约,将直接进行经济赔偿。但保证责任仅限于公司资产范围,可能无法完全覆盖合同损失。同时,保证书不具备银行的信用背书,可能影响甲方的信任度。此外,若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恶化或资产转移等情况,保证效力将受到影响,从而增加甲方的交易风险。
综上所述,履约保函和履约保证书在适用场景、优缺点、效力和法律责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履约保函适合合同金额较大、涉及资金需求或跨地域合作的情况,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但申请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支出。而履约保证书适用于合同金额较小、交易风险较低的场景,流程相对简便,但保证责任有限,可能无法完全覆盖合同损失。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合同金额、交易风险、双方信任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担保方式,有效规避交易风险,保障双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