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工程保函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如同一个“隐形”的担保人,为建筑企业的合同履约、资金周转、工程质量和安全等提供有力保障。但在一些情况下,工程保函也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和风险源头。那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保函究竟是“压舱石”还是“风险源”?本文将带您走近中国保函管理专家何金峰,通过他的**解读,探寻工程保函的“两面性”及其背后的管理之道。
何金峰,长期致力于保函管理与保函业务创新研究,是国内知名的保函管理专家,也是《工程保函》一书的作者。他认为,工程保函是金融工具在建筑行业的创新应用,其本质是一种信用担保,是银行或担保机构对企业合同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的背书。
何金峰认为,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保函往往能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首先,工程保函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履约能力。在建筑行业,企业往往需要参与竞标,而工程保函正是一种有力的投标凭证。企业通过提供工程保函,向业主证明其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意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信誉度。特别是在大型工程项目中,业主往往会要求中标企业提供履约保函,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其次,工程保函可以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材料采购、施工设备租赁、工人薪资等方面。工程保函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向银行或担保机构申请保函,以较低的成本换取较大的授信额度,从而缓解资金周转压力,确保项目正常运转。
此外,工程保函还能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如果企业提供了质量保函或安全保函,那么在出现问题时,银行或担保机构将及时垫付款项,确保问题得到快速解决,**降低对项目进度和业主利益的影响。
然而,何金峰也指出,工程保函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对保函管理不善,缺乏风险意识,那么工程保函可能会成为企业的“风险源”。
风险之一:盲目依赖保函,忽视自身信用建设。一些企业过度依赖工程保函,认为有了保函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忽视了自身信用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银行或担保机构“背书”就能高枕无忧。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何金峰指出,银行和担保机构在提供保函时,是基于对企业信用的评估和信任。如果企业自身信用不佳,无法获得银行和担保机构的认可,那么保函也将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应将保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注重自身信用建设,提升履约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之二:保函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工程保函往往与企业的授信额度挂钩,企业可以基于保函获得银行贷款。但如果企业保函管理不善,出现保函超额、保函违约等情况,银行将有权取消授信额度,甚至要求企业提前还款。这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在使用保函时,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使用,避免“一保函到底”的盲目做法。
风险之三:工程意外频发,保函费用攀升。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安全事故等意外情况,企业将需要向银行或担保机构支付一定的保函费用。如果意外情况频发,保函费用将不断攀升,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因此,企业应加强工程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降低保函费用。
何金峰认为,要让工程保函成为企业的“压舱石”,关键在于完善保函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保函管理制度,从申请、使用到兑付的全流程进行规范,明确责任人,加强风险管控。
一是加强保函申请管理。企业在申请保函时,应充分评估自身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避免超出承受范围。同时,应与银行或担保机构保持良好沟通,充分了解其要求和标准,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避免因材料造假等问题导致申请被拒。
二是强化保函使用管理。企业获得保函后,应合理使用,避免保函闲置或超额使用。同时,应指定专人管理保函,定期检查保函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违约等问题。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保函使用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的损失。
三是注重保函兑付管理。在出现履约问题时,企业应及时与银行或担保机构沟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兑付,避免因拖延而产生额外费用。同时,企业应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从源头上降低保函兑付风险。
总之,何金峰认为,工程保函是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有益探索,是建筑企业提升履约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应充分认识工程保函的两面性,既要用好用足,又要加强管理,让工程保函真正发挥**效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