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承包合同中通常会涉及到履约保函。履约保函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应保函申请人的申请,对保函受让人(即工程发包方)出具的、保证申请人履行合同义务的书面承诺。当申请人未能按时或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时,受让人有权向出具保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请求支付保函金额,以弥补其损失。
那么,履约保函的受让人具体包括哪些?他们又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根据《担保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履约保函的受让人一般包括:
工程发包方:这是履约保函中**常见的受让人。工程发包方是与承包方签订合同,并委托其完成工程项目的当事人。当承包方未能按时或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时,作为发包方的受让人有权向出具保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请求支付保函金额。
业主:在某些工程项目中,业主可能直接与承包方签订合同,而非通过工程发包方。在这种情况下,业主作为工程项目的所有者,可以成为履约保函的受让人。当承包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业主有权要求支付保函金额。
次级承包方:在大型工程项目中,承包方可能会将部分工程分包给其他公司或个体户,这些次级承包方也可能成为履约保函的受让人。如果承包方未能按时或按约定完成分包给他们的工程,次级承包方可以向出具保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请求支付保函金额,以弥补其损失。
材料供应商:材料供应商为工程项目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设备,他们也可能成为履约保函的受让人。如果承包方未能支付材料费用或导致工程延误,材料供应商可以向出具保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寻求补偿。
其他利益相关方:除上述常见受让人外,履约保函的受让人还可以包括工程项目的设计方、监理方、咨询方等利益相关方。当承包方未能履行对这些相关方的合同义务时,他们可以要求支付保函金额。
履约保函的受让人拥有以下权利:
请求支付保函金额:当承包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受让人有权要求出具保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支付保函金额。保函金额一般是合同中规定的违约金或定金,用于弥补受让人的损失。
选择支付方式:受让人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保函金额,也可以选择分期支付,具体取决于合同的规定和受让人的需求。
要求出具新的保函:如果合同执行期较长,受让人有权要求承包方在保函到期后出具新的保函,以确保承包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同时,履约保函的受让人也承担着以下义务:
遵守合同条款:受让人必须遵守与承包方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得滥用履约保函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及时通知:当受让人发现承包方有未能履行合同义务的风险时,应及时通知出具保函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并提供必要的证据。
合理使用保函金额:受让人应将保函金额用于弥补实际损失,不得挪作他用或用于非合同规定的用途。
某工程项目中,承包方A公司未能按时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导致工程延误。工程发包方B公司作为履约保函的受让人,有权要求出具保函的银行支付保函金额。B公司选择分期支付保函金额,以确保A公司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同时,B公司也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将保函金额用于弥补工程延误造成的直接损失,如额外的人工费用、材料存储费用等,而不是用于其他用途。
在这个案例中,B公司作为履约保函的受让人,既行使了请求支付保函金额的权利,也履行了合理使用保函金额的义务,体现了受让人应有的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履约保函的受让人范围包括工程发包方、业主、次级承包方、材料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受让人拥有请求支付保函金额、选择支付方式和要求出具新保函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遵守合同条款、及时通知和合理使用保函金额的义务。了解履约保函受让人的范围和权利义务,对于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各方的合法权益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