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履约保函是业主、承包商、银行等多方主体之间的一种信用担保工具,在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的同时,也给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和会计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规范、合理、高效地处理工程履约保函的会计核算,成为建设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工程履约保函,是工程承包商向业主提供的一种履约担保,由银行或担保机构出具,保证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工程义务。当承包商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业主可以向银行或担保机构请求支付保函金额,以弥补损失。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履约保函主要用于保障业主的权益,确保承包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程。同时,履约保函也是承包商获得工程款的重要条件之一。
工程履约保函的会计处理涉及多个会计准则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规范化: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按照履约保函的具体性质和业务实质进行会计处理。 合理化:合理区分履约保函的担保责任和工程施工的业务风险,准确反映履约保函的会计影响。 高效化:及时记录和反映履约保函的会计信息,为管理层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工程履约保函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初始记录、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三个阶段。
初始记录是指工程履约保函出具时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准则第22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简称“准则第37号”),工程履约保函作为一种担保性质的金融工具,应当按照担保项的公允价值和担保义务的发生进行初始记录。
当企业提供担保时,应当在担保义务发生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预计负债”科目。
后续计量是指在工程履约保函出具后、到期前或终止前的会计处理。后续计量需要考虑履约保函的担保责任和工程施工的业务风险。
担保责任的后续计量:根据准则第22号,担保合同应当根据其初始确认后的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化,应当通过“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反映。 业务风险的后续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准则第14号”),如果工程施工存在业务风险,企业应当根据合同完成百分比来估计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如果预计合同将产生损失,应当在当期确认预计损失的全部金额。终止计量是指在工程履约保函到期或终止时的会计处理。
履约保函到期:如果履约保函到期,企业应当结转预计负债,同时结转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影响。 履约保函终止:如果履约保函因履约或违约等原因终止,企业应当结转预计负债,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确认收入或损失。某建筑公司承建一项工程,合同金额为1000万元,工期一年。为确保按时完工,建筑公司向业主提供了工程履约保函,保函金额为200万元,有效期为一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公司预计将超额完成合同,额外增加5%的合同收益。
在提供履约保函时,借记“其他应付款–履约保函”200万元,贷记“预计负债”200万元。
在施工过程中,假设履约保函的公允价值没有发生变化,业务风险也没有出现。
担保责任的后续计量:不需要会计处理。 业务风险的后续计量:由于预计合同将超额完成,额外增加5%的合同收益,即50万元。借记“合同资产”50万元,贷记“工程施工”50万元。在履约保函到期时,假设建筑公司按时完成了工程施工,履约保函自动终止。
履约保函到期:结转预计负债,借记“预计负债”200万元,贷记“其他应付款–履约保函”200万元。 确认收入:确认合同收入1050万元,借记“银行存款”1050万元,贷记“合同资产”1000万元,贷记“其他综合收益”50万元。工程履约保函的会计处理需要遵循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的原则,准确理解履约保函的业务实质,合理区分担保责任和业务风险,及时记录和反映会计信息。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处理工程履约保函的会计核算,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