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律邦担保,我们为您提供法院财产保全担保,解封担保,继续执行担保,工程类所需要的银行保函,履约保函,支付保函等,联系电话:134-5682-7720
行业资讯
未交履约担保金的法规依据
发布时间:2025-04-28
  |  

题目虽然法律味十足,但实际上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法律问题。买房时,开发商往往会要求购房者缴纳一笔履约担保金,但许多人对这笔钱的性质和用途并不十分清楚。它与定金有何不同?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

履约担保金的内涵

履约担保金,是合同法中规定的概念。在房屋买卖中,买方为保证履行合同,向卖方提供的一笔资金,就是履约担保金。它与定金的不同之处在于,定金更多的是为了担保合同的履行,具有惩罚性,如果买方违约,卖方可以不退还定金;而履约担保金更多的是为了保证买方履行合同,如果买方违约,卖方应当将这笔钱退还。

对于购房者来说,缴纳履约担保金就好比是在与开发商签署了合同之后,再交一份“保证金”。它可以让开发商安心,相信买方不会轻易违约,自己也不会血本无归。如果买方能够按约定履行合同,在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时,这笔钱就会如数退还。

未交履约担保金的法律依据

那么,为什么很多开发商在收定金之余,还会要求购房者缴纳履约担保金呢?这就涉及到法律对这一行为的解读了。

《合同法》规定,担保责任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口头承诺无效。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如果买卖双方对履约担保金事宜有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处理。如果约定不明,可以参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规定,即“当事人以现金、有价证券、票据等形式提供担保的,应当以书面形式确定担保方式、担保金额、担保期限、担保责任的范围以及担保人的义务和责任等内容”。也就是说,口头承诺不缴或少缴履约担保金是行不通的,必须以书面合同为依据。

此外,《合同法》还规定,对履行合同提供担保有多种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等。其中,履约担保金属于“保证”的范围。在房屋买卖中,如果买方不能按时履行合同,卖方可以以这笔钱作为补偿。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履约担保金,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其上限。在实践中,开发商往往会根据房价、买方信用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并通过合同将购房者“锁定”。如果不缴或少缴履约担保金,卖方有权要求买方在一定期限内补齐,否则可视为违约。

缴纳履约担保金有哪些坑?

虽然缴纳履约担保金是法律允许的,但这笔钱并不是一笔“无风险”的付出。如果开发商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购房者同样有损失履约担保金的风险。

以某知名楼盘为例,购房者王先生就曾因开发商的一纸通知,心惊不已。王先生在买房时曾缴纳了不菲的履约担保金,可后来开发商以“受疫情影响,资金紧张”为理由,要求业主再缴一笔与房价相当的“安全保证金”。王先生拒绝后,就被开发商告知如果不缴,将被视为违约,履约担保金不予退还。

此情况可谓是典型“违约金”争议。法律规定,担保金额度应与可能发生的损失相当,如果明显过高,买方可以要求降低;如果开发商以各种理由强制收取高额担保金,买方可拒绝缴纳,并要求通过银行进行第三方托管。

此外,在缴纳履约担保金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尽量选择银行转账,保留凭证。 建议采用银行转账的方式缴纳履约担保金,并保留好转账记录、合同等凭证,以备出现争议时能有据可查。切记不要将大笔资金直接交给个人,以免出现纠纷时无法取证。

详细了解退款条件和流程。 履约担保金退还往往有严格条件,例如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开发商的签字、公证处公证等。购房者应在缴纳履约担保金之前,详细了解退款的条件和流程,并约定好退款时间。

如何保障权益?

缴纳履约担保金时,购房者要牢记“未签字前,资金不流出”的原则。除了上述提到的选择转账缴纳、保留凭证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尽量选择有实力的开发商。 这笔钱**终能否拿回,与开发商的诚信度和资金情况紧密相关。因此,在选择开发商时,就要多考虑其以往的口碑、项目质量、交付情况等。

详细审阅合同,特别是关于履约担保金的条款。 合同是保障购房者权益的**有力证据。在签署合同时,要仔细阅读每一条款,特别是关于履约担保金数额、缴纳方式、退还条件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如果发现约定有不合理之处,可与开发商协商修改,或向**人士寻求帮助。

要求第三方托管。 在签署合同后,如果开发商仍坚持要高额收取履约担保金,不妨与开发商协商将钱交予第三方托管,例如将钱存入开发商在担保公司的账户,或交由有公信力的机构代为保管,以减少资金安全风险。

保留好证据,积极维权。 如果出现纠纷,一定要保留好相关证据,例如合同、缴款凭证、开发商的违约通知书等。发生争议时,可向住建部门、房管部门或消协组织寻求帮助,甚至可以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履约担保金虽然是通行的做法,但并不意味着购房者必须接受任何不合理的条款。在缴纳这笔钱时,要保持警惕,充分了解相关法规,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