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保证金,本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一项保障双方权益的诚信交易措施,但在现实中,却有不法分子打着其旗号进行诈骗,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如何识别真假,避免陷入履约骗局?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助您远离风险,保障自身权益!
履约保证金,是商家为保证履约承诺而向消费者收取的一笔资金,也是一种预付款。它与定金不同,定金具有惩罚性,如果消费者违约,定金不予退还;而履约保证金则具有保障性,旨在确保商家履行约定,如果商家违约,须双倍返还保证金。
履约保证金通常适用于房产、汽车、婚庆、装修等领域的预付消费。以房产为例,在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时,房东为保证自身权益,可能要求租客预付一笔履约保证金。租客通过支付这笔费用,表明自己履行合同的诚意,同时,也为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进行担保。
不法分子设立虚假公司,打着需要履约保证金的幌子进行诈骗。他们往往设立门面华丽的虚假网站,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吸引不察觉的消费者上钩。例如,一些虚假的房产中介网站,以需要缴纳履约保证金为借口,骗取租房者的资金。
骗子假扮客服人员,以各种名义要求消费者缴纳履约保证金。他们可能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联系受害者,以更新会员、激活账户、返还优惠等理由,诱导消费者向指定账户转账。例如,某些不法分子假扮某知名电商平台客服,以账户异常为借口,欺骗消费者转账。
骗子与受害者签订虚假合同,合同中含糊其词,模糊履约保证金的性质,甚至故意设置复杂冗长的条款,使消费者签字后陷入陷阱。例如,一些不法中介与租房者签订租房合同,合同中关于履约保证金的条款故意设计得不明不白,导致租房者在维权时处于不利地位。
消费者要明确履约保证金的性质和用途。履约保证金应为保证金,而非定金或预付款。保证金应存入正规的金融机构,并由第三方机构托管,不能直接交给商家或以现金形式处理。
陌生来电要求缴纳各种费用时要提高警惕。正规的客服人员不会通过电话要求消费者转账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若接到可疑电话,可直接挂断,或咨询官方客服进行核实。
与商家打交道时,要注意核实其经营资质。是否具有合法营业执照,经营期限、范围是否与商家宣称相符。同时,关注商家的经营规模和口碑,谨慎选择规模小、口碑差、信誉低的商家。
合同是消费者维权的依法依据。签署合同时,应注意合同中关于履约保证金的条款,明确保证金的数额、缴纳方式、退还条件等内容。谨记合同中如有不清楚之处需及时澄清,切勿被复杂条款迷惑,签字前仔细阅读,确保无遗漏。
对于不熟悉的商家,可多方查证其真实性。可通过政府官方平台、网络论坛、社会媒体等渠道,综合判断商家的信誉。同时,注意观察商家门店是否真实存在、经营状况如何,谨防虚假门店骗取保证金。
如果不小心落入履约保证金骗局,消费者可采取以下途径维权:
保留证据: 保存好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向相关部门投诉: 可向工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提供相关证据,寻求法律援助。
利用媒体曝光: 可通过可靠媒体平台曝光骗局,警示他人注意。
依法诉诸法律: 必要时可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一:小王在某二手车平台购买二手车,商家要求支付一笔履约保证金,并声称可退还。小王根据商家提供的账号转账后,商家便将小王拉黑。小王向平台投诉,但平台称与商家并无关系,拒绝介入。小王该如何维权?
答:小王可向当地工商部门投诉,提供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同时,可尝试通过平台公关部门反映问题,并要求平台承担相应责任。若平台仍不回应,可考虑依法起诉,诉请商家返还保证金并赔偿损失。
案例二:李女士欲出租房屋,在中介平台发布信息后,一名假冒的房产中介人员与她取得联系,称有客户有意租房,但要求李女士先支付5000元的履约保证金。李女士如何避免被骗?
答:李女士要谨记,真的中介公司一般不会在签订合同前就要求业主先支付各项费用。她可通过中介公司查询该名人员是否为在职客服,并核实其是否为公司派来带看房屋的工作人员,同时,注意观察对方的行为是否**、可信。若有疑虑,可直接向中介公司求证,或寻求正规的大品牌中介机构帮助。
履约保证金本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诚信担保,但骗子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它不够了解、警惕,进行诈骗活动。希望通过本文对履约保证金的解读,能帮助您认清骗局的真面目,提高警惕,避免经济损失。记住,保护好自身权益,骗局远无法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