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活动中,履约保函是保证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它能有效保障交易双方的权益。然而,近年来,假履约保函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损失。那么,什么是假履约保函?它为何违法?又该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警惕。
所谓假履约保函,是指不具备履约保证能力或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的保证人,以欺骗、诱使交易对手信任为目的出具的保函。这种保函通常由不具有担保资格的机构或个人出具,或由有资格的机构超出担保范围提供,其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或欺骗交易对手。
假履约保函违法行为侵害了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对于出具方而言,可能存在恶意欺诈、非法牟利等动机,损害了交易对手的财产权益;对于收函方而言,则可能面临无法兑现、经济损失等风险,影响正常的商业活动。此外,这种违法行为还破坏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损害了商业诚信,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不法分子通常会使用各种手段伪造或欺骗,以达到其违法目的。常见的手段包括:
伪造保函:不法分子伪造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保函文件,或仿冒有资格的担保机构名义出函,以假乱真,骗取交易对手信任。
超出担保资格范围:明知自身不具备担保能力或超出担保范围,却故意提供虚假保函,误导交易对手,甚至可能存在恶意骗取资金等行为。
虚假宣传:通过虚假广告、虚假承诺等方式,夸大自身实力或隐瞒重要信息,诱使交易对手产生错误判断,接受虚假保函。
欺骗收函方:在收函方审查保函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解释,隐瞒真实情况,使收函方误认为保函真实有效,从而达成交易。
串通作假:不法分子与收函方内部人员或第三方串通,共同伪造或提供虚假保函,从中牟利或骗取交易机会。
防范和应对假履约保函,需要交易双方提高警惕,加强审核,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交易双方防范:交易双方应提高风险意识,仔细审查保函出具方的资质和能力。核实保函的真实性,包括出函方资格、保函内容、有效期等,必要时可直接与出函方核实。同时,谨慎对待超出常理的交易条件或过于优厚的保函,避免落入陷阱。
加强审核和风控:收函方应建立严格的保函审核机制,包括对出函方资格、财务状况、过往履约记录等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加强风控管理,密切关注交易对手变化,及时识别风险,必要时可要求提供额外担保或采取其他风险控制措施。
重视合同条款:在合同中详细约定保函的相关条款,明确保函的出具方、内容、担保范围、有效期等,并要求提供符合资质的保函。同时,约定违约责任,以防范风险,保障自身权益。
监管部门打击: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假履约保函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管,严惩超出担保范围提供保函等违法行为。同时,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将违法违规机构纳入失信名单,提高违法成本,维护市场秩序。
总之,假履约保函违法行为侵害了交易双方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危害了社会诚信体系。交易双方应提高警惕,加强审核,谨慎对待,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假履约保函,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