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下,建设期履约担保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降低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的合作风险,促进项目顺利推进。开展PPP项目建设期履约担保,是保障项目公司履行建设期义务的关键,也是政府方做好项目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所谓PPP项目建设期履约担保,是指在PPP项目中,项目公司或其股东、关联方为保证其在建设期内的义务得到切实履行,而向政府方提供的担保。该担保的范围主要包括项目公司按时完成建设、达到约定的质量标准、控制建设成本等内容。
PPP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利益主体多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设期履约担保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能够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带来以下益处:
降低政府方风险。通过建设期履约担保,政府方可以有效防范项目公司在建设期出现拖延工期、降低建设标准、超出预算等风险,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并达到预期效果,从而降低政府方的信誉和经济损失风险。
保障社会资本权益。建设期履约担保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提供了保障,促使政府方严格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减少因政府方原因导致项目停滞或社会资本损失的情况,从而维护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
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建设期履约担保能够督促项目公司严格遵守合同约定,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避免因建设期履约问题导致的项目纠纷和延期,从而确保整个PPP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如期运营。
根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暂行办法》规定,PPP项目建设期履约担保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提供方式:
现金保证金。项目公司以现金形式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至政府方指定的账户,该保证金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在建设期结束后,若项目公司履行了所有义务,政府方应在规定期限内无息返还保证金。
银行保函。项目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保函,由银行作为担保人保证项目公司履行建设期义务。银行保函具有较强的担保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政府方的风险。
担保机构保函。项目公司向**担保机构申请开立保函,由担保机构作为担保人提供担保。该方式适用于项目公司无法提供银行保函或项目风险较高的情形。
股东保证。项目公司由股东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保证项目公司履行建设期义务。股东保证要求股东具有较高的信誉和偿付能力,能够在项目公司无法履行义务时及时承担责任。
建设期履约担保合同是建设期履约担保的基础,在制定合同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关键内容:
明确担保范围。准确界定担保范围,包括工期、质量、成本控制、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确保项目公司在建设期内的所有义务都被纳入担保范围。
约定担保金额。根据项目规模和风险程度合理确定担保金额,避免因担保金额过高或过低导致政府方或项目公司承担过大风险。
规定担保期限。明确担保的起止时间,一般以项目建设期的起止时间为准,并考虑可能的延期情况,确保担保期限能够覆盖整个建设期。
细化担保条款。在合同中详细规定担保触发条件、担保程序、违约责任等内容,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为出现纠纷时提供依据。
制定争议解决机制。约定争议解决方式和管辖法院,确保在出现纠纷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避免因争议影响项目进度。
某市在开展地铁PPP项目时,要求项目公司提供建设期履约担保,并约定若项目公司未按时完成建设,则政府方有权扣除部分履约保证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征地拆迁问题导致工期延误,项目公司未能按时完工。政府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了一部分履约保证金,项目公司就此提出异议,认为政府方应承担征地拆迁工作,工期延误责任在政府方。
该案例中,建设期履约担保的有效性体现在对政府方和项目公司双方的约束上。一方面,政府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在项目公司未履行义务时扣除履约保证金,督促项目公司重视建设期履约。另一方面,项目公司也意识到建设期履约担保的约束力,在工期延误后积极与政府方沟通,寻求解决方案,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开展PPP项目建设期履约担保,是保障PPP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期履约担保,政府方可以降低项目实施风险,督促项目公司严格履行义务;项目公司也可以获得政府方履约的保障,维护自身权益。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项目特点和风险程度合理确定担保方式和金额,并制定详细的担保合同,有效防范和化解建设期履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