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关于开展投标保函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投标保函制度。根据《意见》,投标保函是由投标人委托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具,保证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出具投标保函的行为,使投标人免于提交投标保证金。这意味着,未来企业参与投标,可以选择以投标保函的形式替代现金保证金,进一步降低投标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投标保函,是投标人(即参与项目竞标的企业)向招标人(即项目拥有者)提供的,由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担保的投标保证。投标保函的额度由招标人决定,一般为投标金额的一定比例。此次《意见》中明确,投标保函的额度不应超过投标金额的20%,**不超过80万元人民币。
与传统的现金保证金相比,投标保函具有以下优势:
降低投标成本:投标保函可以替代现金保证金,减少企业参与投标的资金占用,缓解资金压力,降低投标成本。
简化投标流程:投标保函由金融机构直接出具给招标人,无需投标人再向招标人提交保证金,简化了投标流程,提高了投标效率。
加强信用管理:投标保函制度强调投标人的信用管理,鼓励诚信投标,对失信投标人进行联合惩戒,促进了投标市场的规范化和诚信化。
促进公平竞争:投标保函制度为中小企业参与投标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投标人可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申请投标保函,一般需要经过以下流程:
提交申请:投标人向金融机构提交投标保函申请,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包括投标文件、公司资质证明、财务报表等。
审核评估:金融机构对投标人进行审核评估,包括对投标项目的风险评估、投标人的信用评估和财务状况评估等。
出具投标保函:金融机构与投标人签订投标保函协议,约定保函金额、有效期、担保责任等,并出具投保保函给投标人。
支付保函费:投标人向金融机构支付保函费,一般为保函金额的一定比例。
履行担保责任:若投标人中标,投标保函自动失效;若投标人未中标,金融机构应在保函有效期内,根据招标文件的约定,向招标人履行担保责任。
在选择金融机构时,投标人应考虑以下因素:
金融机构的资质:选择有投标保函业务资质的金融机构,可查询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网站。
金融机构的声誉:选择声誉好、有责任感的金融机构,可降低风险,维护自身权益。
金融机构的服务:选择提供**、高效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投标保函的申请、出具、变更、退保等全流程服务。
保函费率:比较不同金融机构的保函费率,选择合适的费率,降低投标成本。
投标人使用投标保函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遵守规定:投标人应严格遵守《意见》的规定,如实提供资料,不得伪造、篡改信息,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及时申请:投标保函的申请需要一定的时间,投标人应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向金融机构提交申请。
履行保函协议:投标人应遵守与金融机构签订的保函协议,如未中标,应及时通知金融机构,并配合其履行担保责任。
加强信用管理:投标人应加强自身信用管理,维护良好信用记录,避免因失信行为影响企业发展。
关注政策变化:投标保函试点工作将持续两年,试点范围可能有所调整,投标人应及时关注相关政策变化,做好应对准备。
某建筑公司计划参与一项政府工程的投标,投标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按照传统方式,该公司需要提供100万元的投标保证金,这将占用其大量资金。如今,该公司可以向银行申请一份80万元的投标保函,只需支付一定的保函费,即可替代100万元的现金保证金,大大降低了投标成本,缓解了资金压力。同时,该公司也应注意严格遵守投标保函的相关规定,及时履行保函协议,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总之,*推出的投标保函制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投标保函制度为企业参与投标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投标成本,简化了投标流程,对促进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充分了解投标保函制度,合理利用这一制度,降低投标风险,提升投标成功率,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