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履约保证金不再缴纳:解读新政出台
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取消政府采购履约保证金的通知》,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取消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履约保证金制度。这一举措旨在减轻投标人的负担,促进政府采购市场健康发展。
取消履约保证金的背景
政府采购履约保证金制度是一项长期的监管机制,旨在确保投标人在中标后履行合同。然而,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和信用体系的健全,履约保证金制度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弊端:
- 加重投标人负担:履约保证金通常按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对投标人的流动资金构成较大压力,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 增加资金占用:履约保证金在合同执行期间会被占用,对投标人的资金使用效率造成影响。
- 缺乏风险识别:履约保证金并不能有效识别投标人的风险程度,同等金额的履约保证金对于不同资质、信誉的投标人并无区别。
- 助长寻租腐败:个别地方和行业存在通过收取高额履约保证金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
取消履约保证金的意义
取消履约保证金制度意义重大,将带来以下积极影响:
- 减轻投标人负担:免除履约保证金缴纳,有效降低投标人的资金压力,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释放被履约保证金占用的资金,投标人可以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或其他业务发展。
- 促进公平竞争:取消履约保证金有助于消除制度性障碍,为不同资质、信誉的投标人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 优化营商环境:取消履约保证金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进一步提振社会投资活力。
取消履约保证金后的配套措施
为了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在取消履约保证金制度的同时,出台了以下配套措施:
-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信用信息平台,对投标人的信用记录进行综合评价,作为投标资格审查和履约考核的重要依据。
- 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合同,加强履约监督,完善合同违约处理机制,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 探索替代保障方式:鼓励采用保证函、保函等替代方式,为投标人提供多元化的履约保障选择。
- 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采购市场环境。
取消履约保证金对政府采购的影响
取消履约保证金制度对政府采购市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投标参与率提高:减少资金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制度性障碍,将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参与采购活动。
- 采购成本降低:取消履约保证金,投标企业不再需要预留相关资金,可以压低投标报价,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 信誉评价重要性增强:信用评价将成为投标资格审查和履约考核的重点,促使投标人更加注重自身信誉建设。
- 政府监管方式转变:不再依赖履约保证金作为主要监管手段,政府将加强合同履约监管和信用评价工作,提升政府采购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结语
取消政府采购履约保证金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旨在减轻投标人负担、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合同管理等配套措施,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 取消履约保证金制度将对政府采购市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升采购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